二十大代表風采 | 馬瑜婷:深研腫瘤免疫,守護百姓健康
編者按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黨章規定和黨中央統一部署,全國38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了2296名黨的二十大代表。黨的二十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是經各級黨組織逐級遴選產生,肩負著9600多萬名黨員、49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重托,凝聚著全黨的意志,承載著人民的期望,將光榮地出席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們中很多是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范黨員。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9月27日起開設“二十大代表風采”欄目,重點介紹江蘇生產和工作一線黨員代表的先進模范事跡,以學習和弘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范。
蘇州獨墅湖畔秋意漸濃,記者到達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已是下午,黨的二十大代表,該所研究員、所長助理、免疫平臺主任馬瑜婷剛走出實驗室,還沒來得及吃午飯。“要盯實驗項目進展,指導博士生,學政策理論為參加二十大做準備,每天的安排都很滿。”她說。
馬瑜婷研究的實驗項目是腫瘤免疫學。走上這條科研之路,是她經歷爺爺和外公飽受腫瘤折磨離世之后立下的志愿。2008年前往法國攻讀免疫學博士學位時,她選擇了當時冷門的腫瘤免疫方向。
馬瑜婷記得,那時學界普遍認為,化放療主要是通過對癌細胞的直接殺傷來控制腫瘤,很少有人相信免疫系統能發揮作用。她決心用實驗結果說話,每周工作80多個小時,最終從扎實的數據中找到細胞死亡調控腫瘤免疫的關鍵證據,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申請了國際專利,并提前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
2015年,馬瑜婷決定回國加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在她看來,學好本事回來服務自己的祖國,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當時我是所里第一批員工,一開始經常得拎著冰盒到處租用設備做實驗。”從頭做起,馬瑜婷帶著團隊搭建平臺,提出假說、實驗論證、及時總結再嘗試,日復一日,深入解析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在腫瘤發生、進展、治療過程中的機制,努力找到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靶點。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我們用于論文發表的數據,可能不到全部實驗結果的十分之一,但團隊中大部分碩士或博士都是90后,大家勁頭很足,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本。”馬瑜婷說,每一次失敗之后,她們要做的是不斷改進實驗,分析是否需要調整科學假說。在反復實驗中,她總結出一個經驗:當挫敗感無以復加時,光明往往就在不遠處。
幾年下來,獨墅湖畔聚集起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類科研機構和企業,創新氛圍愈發濃厚。馬瑜婷團隊的研究也有了不少進展,她們找到了壓力應激抑制腫瘤治療效果的“幫兇”——糖皮質激素,發現了壓力應激影響腫瘤患者預后的生物標志物和潛在治療策略,填補了國際上的一項空白;建立起完備的腫瘤免疫學、神經內分泌學、行為學、細胞生物學及生物信息平臺;等等。如今,在應激與腫瘤免疫領域,馬瑜婷已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內外專利。
“我們的目的是助力研發創新藥物,找到治療腫瘤更好的辦法,減少患者的痛苦。”馬瑜婷告訴記者,近10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腫瘤治療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相繼出現。“之前絕大多數腫瘤免疫藥物和療法主要是基于國外學者發現的靶點研發的,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免疫學家們已經取得許多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這種變化,讓她感觸很深。在留學法國期間,她發現中國科學家在重要的國際舞臺、國際會議上發聲的機會相對較少,大家都很羨慕國外科學家做出科研成果,但現在中國科學家在很多領域有了原創發現,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力量。
繁忙的科研之余,馬瑜婷抽出很多時間開展科普活動。“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定要重視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要靠一代代人的持續努力。”她希望通過科普活動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心,吸引他們親近科學,在他們心中埋下投身科學研究的“種子”。
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之后,馬瑜婷深感自己肩負著特殊的使命。“這是一種榮譽,但更多的是鞭策。”她決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展現更多擔當,帶領團隊繼續攻堅克難,力爭取得更多原創性突破性進展。未來,她和團隊將聚焦神經系統和免疫的互動對話,朝著腫瘤免疫以及感染的研究方向不斷深入,利用爭取到的科研項目經費做有意義的工作,真正造福于腫瘤患者,為守護人民健康作出貢獻。
來源:交匯點
編輯:錢宇璇(見習)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二十大代表風采 | 權太琦:開好“雷鋒車”,溫暖旅客出行路2022-09-30
- 強國復興有我網上展示丨保護文化遺產 讓城市更精彩2022-09-29
- 二十大代表風采 | 周維忠:把鄉親們的好日子捎到會上去2022-09-29
- 二十大代表風采 | 徐川:做更多青年學子的陪伴者和引路人2022-09-29
- 姜堰區水利局老干部支部舉辦重陽節系列活動2022-09-29
- 民族大聯歡,共迎國慶節202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