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布局一盤大棋!
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強調“產業是泰州擔綱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的根本支撐、核心所在”,明確提出“致力構建以‘大海新晨’為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即日起,泰州發布推出“大海新晨 產業興城”欄目,聚焦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大抓經濟、大抓產業、大抓項目,以產業蓬勃發展驅動城市能級躍升的有力舉措和顯著成效,敬請關注。
2月11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協同創新2025年第一次線上會議召開,泰州正式加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會上,七市一區就拿出最優資源共享、共同承擔國家科研任務、突破區域協同難點等方面達成合作共識。
東風已起,泰州如何乘風而上,全面融入上海?
引進來
打通硬科技種子落地通道
于泰州而言,接軌上海、協同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真實可感的生動實踐。
位于上海虹橋時代廣場的泰州海陵離岸創新中心,福照(泰州)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正抓緊對新產品進行優化。
“在這里,我們離核心的技術團隊更近,離核心的技術也更近。”
福照公司總裁成瓊說,企業研發人員大多是來自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研發中心留在上海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同一時間的海陵工業園區內,福照的工程師們正對新型元創加速器做最后調試,這項由“中國伽馬刀之父”宋世鵬團隊領銜的突破性技術,創造性地實現加速器小型化、自屏蔽、可移動、多場景應用,使醫療滅菌效率提升70%的同時,徹底解決了環氧乙烷殘留致癌的行業痛點。
2023年12月,福照落子泰州建立輻照加工基地,不到6個月完成生產線建設,9個月拿到基地的全部資質。一個月前,“城市福照基地”滅菌服務示范項目通過驗收并正式投運,目前單月銷售超40萬元,另一家工廠也基本建設完成,為批量化生產做好準備,項目成長速度超出成瓊的預料。
“離岸創新中心為創新成果建立起從樣品到產品的快速轉化通道,這種創新模式為科學家項目成長提供了最合適的土壤。”成瓊說。
在上海,像這樣由政府主導建立的離岸創新中心,我市已經建起6家,1個市、市(區)聯合共建的標桿型中心,5個聚焦主導產業的特色型中心,累計招引入駐科創項目168個,招引集聚研發人員150多名。此外,還有企業聚焦細分領域自主建設的31家專業型企業離岸創新中心,化身垂直領域的“創新捕手”,共同打造離岸研發轉化雙向通道。
“觸角前延,在科技創新濃度高的大院大所旁建設‘科創飛地’,讓科技項目就近孵化,成熟后再‘移栽’到泰州實現產業化。”市科技局副局長馬陽陽說,
在長三角一體化縱深推進之際,泰州通過飛地鏈接高端資源、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構建“不可替代”的產業協同節點,實現“上海孵化、泰州轉化”“上海研發、泰州制造”。未來還將推進現有區域離岸創新中心提升運營質態,打造良好的離岸創新生態,構建全流程服務體系,提升離岸孵化能力、資源導入能力。
落下來
與產業鏈精確嵌合是關鍵
盡管成效顯著,但資源精準匹配不足、區域競爭加劇等難題仍然存在。據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監測顯示,2024年泰州吸納上海技術合同金額占比仍徘徊在4.8%。較蘇州的23.6%、南通的12.4%存在明顯差距。
如何在長三角坐標系里找準定位,以合適路徑、恰當節點融入都市圈分工體系,在參與產業分工合作中獲得更多資源、機會?
這方面,昆山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外公布,僅10天后昆山即舉辦融入上海合作發展推介會,簽約52項對接上海合作項目。成果的背后是一系列創新操作:發起參與“4+2”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實踐聯盟、“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等一批合作機制,常態化開展交流互訪,制度化推動協商協作,項目化落實合作事項;編制《對接上海高端資源要素目錄和圖譜》,梳理形成總部機構、“四新”經濟創新基地、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國家眾創空間、科研設施平臺等15份對接清單,分解落實到各板塊和相關部門“按圖索驥”具體實施。
這在泰州也有范例。不久前,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孵化的項目抗體核酸偶聯AOC項目落地興化,該項目由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劉茵領銜,旨在實現小核酸藥物的肝外精準靶向遞送,這也是目前全球核酸藥物的痛點,或將引領第三代核酸治療,填補國內空白。
“將泰州地區產業轉型發展需求與長三角創新資源緊密對接,推動產業技術需求征集與攻關,服務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和一體化發展。”
市產研院院長郜軍說,作為省產研院的唯一分院,背靠長三角國創中心的泰州產研院在引入上海高端創新資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為鏈接上海基礎研究與泰州產業應用的“技術變壓器”,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同樣展現出“大科學裝置”的輻射力。依托上海總部的超算中心,該院建成10萬人級健康隊列數據庫,促成上海鹍遠生物落地泰州醫學實驗室,提供腫瘤精準醫療相關的檢測服務和研發。
不難發現,長三角協同創新的深層邏輯:比拼的不僅是區位和政策,更是產業鏈的精準嵌合與制度創新的勇氣。
“我們的客戶在這里,市場也在這里。”成瓊坦言,為項目尋址時,泰州就在目標城市之列,元創醫療建在中國醫藥城的輻照中心,主要為醫療器械、藥品包裝、中藥材、食品類企業提供消毒滅菌、微生物凈化、殺蟲保鮮等輻照服務,“首月90%的訂單來自企業周邊的鄰居。”
“長三角產業協同已進入‘毫米級嵌合’時代。泰州需要找到自己的‘創新齒輪',既咬合上海研發主軸,又傳動本地制造飛輪。”
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朱菊萍建議,要發揮泰州制造業優勢,圍繞醫藥、化工、船舶等主導產業,充分利用長三角發達城市科創資源,依托離岸孵化中心,在泰州創建小試、中試等平臺,形成產創融合發展的閉環,不斷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從而加快構建“8+13+X”鏈群體系。
“按照‘各方需要什么、我們要什么、能合作什么’思路,聚焦主導產業領域,梳理重點企業需求,排摸產業鏈缺失環節、創新鏈薄弱因素,承接優質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市科技局局長賀駿表示,接下來將組建工作專班,深度融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集聚高校資源、企業需求、金融支持、技術成果等,搭建開放、協同、高效的交流平臺,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
長起來需
要持續系統構建創新生態
“上海不缺創新,缺的是產業化、產品化的全鏈條扶持,缺的是及時的資金扶持。”采訪中,成瓊不止一次提及,“陪跑”和“土壤”的重要性,“平臺、科技金融、人才社區三類‘基礎設施’要跟上。就像移植不同地帶的植物,不能只挖個坑種下去,還要改良土壤、調節氣候。”
相比上海完善的創投生態,泰州本地風投機構不到20家,管理資金規模不足上海的5%。“一些優質項目在產業化關鍵期因融資問題而夭折。”一位科技招商專員透露,融資門檻高,讓很多創新項目無法落地。
從完善“撥投結合”到建立“基金矩陣”,泰州試圖破局。除了市級的天使基金外,海陵區設立2億元“重大項目撥投結合資金池”,推出“海科貸”“海科擔”等產品;泰興組建20億元雙創引導基金,構建“基金+項目導入+培大育強”生態;興化市以7:3比例引入社會資本,設立專項科創基金。
金融活水不僅要流動起來,更要精準灌溉。市發改委主任陶玲表示,將加快運營大健康先進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兩支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充分放大用好母基金的牽引撬動作用。
如果說資金是水,那么平臺就好比土壤。長三角醫學先進技術創新中心實體化運營不過半年,兩個產業化項目——磁懸浮心室輔助裝置和超敏流式單分子檢測技術,已經開始進行市場調研。負責人余文兵表示,“現在的平臺不單純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創新生態的聚合器、調節器,要把資源、智慧、渠道等企業需要的‘養分’吸引進來、共享起來。”
市委六屆十次全會指出,將加快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驗證平臺,推動科技與產業供需對接、合理匹配。賀駿表示,將統籌全市平臺空間布局,支持各園區立足自身比較優勢、聚焦細分產業賽道,建設有強勁支撐力、競爭力的創新平臺,著力形成“一園區一高端平臺”格局。
對外交通問題一度困擾泰州。某細胞治療項目面臨的現實困境很具代表性,企業研發總監每周三天往返滬泰。“一個往返通常要耗費一天時間,時間成本太高了。”項目負責人坦言。
今年1月5日起,泰州往返上海每天增加6個鐵路班次,最快一班已縮短到1小時50分。北沿江高鐵開通后,泰州將真正進入上海一小時高鐵圈。
拉近物理距離的同時,泰州還不斷優化人才氣候,通過“泰有引力”引才品牌活動拉近人才心理距離。2023年起,實現青年人才凈流入。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推進“聚泰”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建設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用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重要抓手,健全人才“引育管用留”機制,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梧桐專項”,拓展“泰州日”活動,通過舉辦城市推介會、校園招聘會、產學研對接會等,促進創新資源交流、優質項目落地、優秀人才落戶,打造更具辨識度、更有影響力的人才生態。
- 泰州:發布2024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十大典型案例2025-03-13
- 泰州:向綠而行 鋪就幸福底色2025-03-13
- “換道超車”彰顯中國制造創新力2025-03-13
- 【地評線】新華時論|在密織的高鐵網中釋放發展活力2025-03-13
- 【地評線】紫金e評:讀懂中小企業“拔節生長”的活力密碼2025-03-13
- 【地評線】荔枝網評:“數”說民生,共繪中國式現代化幸福新圖景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