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央視報道泰州:《地理·中國》探秘“鍋底洼”
今天
央視聚焦泰州
《地理·中國》探秘“鍋底洼”
在我國的地形圖上,有一處十分獨特的區域叫里下河地區。這是一處特別的碟形洼地,是江蘇省長江與淮河之間最低洼的地區。其中興化市位于里下河腹地,地形是四周高中間低,貌似是“釜”一樣,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是“鍋底洼”。特殊的地貌在過去,曾經導致這里水患頻發,飽受洪水泛濫、海水倒灌等自然災害的困擾。千百年間,生活在這里的百姓,是如何克服水患,創造出湖蕩、沼澤地帶獨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將“鍋底洼”塑造成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的呢?
垛田
為了解開其中的疑問,《地理·中國》考察組跟隨相關專家來到興化市,展開考察。剛到興化,大家就被眼前大片的油菜花花海,深深吸引。只見,油菜花田密布在廣袤的湖蕩之中。這些田地或方或圓、或寬或窄、或高或低、或長或短,形態各異且各不相連,宛若千洲萬島。當地人介紹說,眼前這種一條條水道圍成的田地,被稱為“垛田”。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秀美的垛田風光,不僅吸引著各地游客來此駐足觀賞,也吸引著許多繪畫愛好者來到這里采風。四面環水、形狀各異的垛田,和垛上辛勤勞作的農民,為繪畫愛好者帶來不竭的創作靈感。然而,令大家好奇的是,在興化為何會形成如此獨特的地貌景觀呢?
垎岸
除了垛田,在里下河地區,還存在著一種與垛田頗為相似的獨特地貌叫“垎岸”,當地人也稱為是“垎田”。《民國泰縣志稿》中記載:“八卦陣,在港口鎮,溝港紛歧,垎岸羅列,其中四通八達,入其中者,幾不得出”。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港口鎮的垎田,就像是八卦陣一樣,方向難辨、極易迷路。這志書中所說的港口鎮,是現在的泰州市海陵區的華港鎮。關于垎田,當地一直流傳著眾多的傳說故事。
相傳,岳家軍與金兵在垎岸狹路相逢。金兵在“八陣圖”里暈頭轉向,不知所措。這個溝漕港汊中的岳家軍,一聲擂鼓,如快閃,飛出輕舟無數,長篙鉤鐮,致使敵人一敗涂地。那么,這宛如“八卦圖”的垎岸地貌,究竟與垛田有何不同之處呢?
“十八幫”
里下河地區的百姓,向水索地,壘土成田,創造了垛田、垎岸,在此生息繁衍。向水而生的漁民,同樣有著屬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位于興化的沙溝古鎮,是一個湖蕩分布較多的地區。那里的人們世代以捕魚為生,還創造了獨特的捕魚方式叫“十八幫”。那么,這“十八幫”有何特別之處呢?
濕地
里下河因水而興,幾千年來,水的泛濫與歸流,盈滿與干涸,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但同時也賜予了這片區域,難得的濕地系統。溱湖位于里下河地區,隸屬于泰州市姜堰區。
這里河、港、湖、灣星羅棋布,湖邊長滿了柳樹,柳條低垂,隨風搖曳。溱湖屬于國家級濕地公園,面積近26平方千米,擁有珍稀的動植物資源,是全國少見的淡水濕地。
溱湖自古以來和大海親近,約8000年前的一場海侵,這里形成了潟湖,經淮河,過溱湖,入黃海,形成三水交匯處,從而孕育了這顆江淮明珠。
垛田、垎岸、“十八幫”、濕地,它們之間看似獨立,卻表現出人們在里下河這片地區生活態度的改變。從早期的圍水造田,壘土成垛;到創造漁業生產工具,以水為生。如今,人們格外珍惜這片有限的土地,悉心保護著身邊來之不易的濕地環境。生活在里下河的人們,用一種傳統而富有地域特色生態模式,維持著人與水的平衡。
我國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從古至今無論是在高山、平原、湖泊、河流定居的人們,都在無時無刻探尋著大自然的秘密,尋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之道。無論是垛田、垎岸,還是傳統的捕魚方式“十八幫”,都是先輩們在里下河這片水世界,為了適應自然而創造出的生態文明和文化印記。使里下河這片歷史上的水患之地,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來源:央視影音
編輯:湯晨潔
責編:宋涔瑋
審核:戚翔 聞棟
- 聚焦|江蘇衛視《江蘇新時空》報道姜堰:有情更暖 過個幸福節2023-12-31
- 興化|培育千億級不銹鋼產業集群 筑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根基2023-12-31
- 訪談|海陵:錨定“四個第一”使命定位 塑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優勢2023-12-31
- 聚焦|張靖皋長江大橋:面向未來的世界最大跨徑橋梁2023-12-31
- 關注|泰州各地多形式迎接2024年元旦2023-12-31
- 人文|王憶長篇小說《夏日秋千》研討會在京舉辦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