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打造全國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和民族文化公園的構想
一、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團結事關中華民族復興,是國之大者,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基石。泰州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近年來扎實推進,“鳳城石榴紅”展現新畫卷:石榴籽驛站、石榴籽工作室等紅石榴系列平臺精彩亮相,紅石榴公園、民族團結同心林等文化印記特色鮮明;“六大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泰州經驗被中央和省市媒體廣泛宣傳,借助“絲路信使國際自行車賽”打造的“絲路石榴紅”品牌,在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騎行賽事中深度嵌入民族團結元素,濃墨重彩開展文化交流、結對幫扶、入戶慰問、傳藝義診,得到國家、省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在國內外產生巨大影響。
泰州承辦的第20屆省運會和鄰近的景點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一是場館體量大。體育公園三館一場、體育中心多種場地,氣勢宏大、設施先進,省運會后面臨如何使用場館這一大型運動會的世界性難題,如能將其中一部分冠名或改造為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場館,則不失為解除這一尷尬的一副良藥;二是設施配套全。球類、田徑、水上運動等各類場地齊備,室內室外齊全,除馬術比賽外,民族體育運動的重要設施幾乎都有。有多處場外設施,如周山河北側的省小輪車訓練基地,除專業隊伍常規訓練外,已吸引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快樂騎玩;三是綜合環境好。體育公園、周山河風光帶、鳳城河、天德湖公園以及文化中心等均地處泰州城市核心區,是不可多得的城市客廳和人氣集聚區,在全國大中城市極為難得。民族體育運動中心、民族文化公園這樣的項目品位高、生態良、聚人氣、效益佳,是正在推進的城市一軸一核三極三城提升中迫切需要的優質板塊,可以增強南部活力,為“健康名城,幸福泰州”賦能增色。
二、基本架構
建議打造“一館四基地+”的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包含主場館、武術基地、球類基地、射弩基地、水上運動基地及社區體育場地,拓展資源多重利用,建設“一中心四區”的民族文化公園。
主場館:將體育公園現有主場館和體育中心主場館作為民族體育運動中心主場館(A、B),增添民族團結元素,營建民族團結氛圍,承接賽事開、閉幕式,根據賽事和活動規模大小確定A場地或B場地,可增強主辦方的選擇性。
武術基地:體育公園籃球館、體育中心主場館為A、B場館,舉辦特色鮮明、集聚人氣的民族式摔跤、花炮、毽球、板鞋競速、押加比賽等項目。
球類基地:利用體育公園籃球館舉辦木球、珍珠球、高腳競速、秋千等民族體育項目比賽,形成民族球類集錦,讓觀賞體育賽事、體驗體育旅游、參與健身休閑等成為高品質生活的題中之義。
射弩基地:周山河、溱湖各選一處,舉辦不同種類、不同距離的弓弩比賽和表演賽,通過強烈的競爭性和精彩的觀賞性同時吸引觀眾參與。
水上運動基地:以周山河、鳳城河、溱湖、天德湖、興化水上運動基地等處為場所,舉辦“鳳城石榴紅”杯龍舟大賽、獨竹漂、游泳等多類型賽事和活動,彰顯水鄉特色,抒發民族情懷。若有條件,可引進資金,建設現正處于熱點的冰上運動場館。
若干社區體育小場地:利用周山河、鳳城河沿線現有旱冰場、小輪車訓練基地、自行車道、漫步跑道等設施,融入民族體育運動元素,設置賽事和活動場所,布展與民族團結相關的文化和知識展館,增添茶藝、咖啡屋、書吧、運動器具銷售租賃等休閑設施,對內作為城市社區運動會和休閑健身區,對外打造集聚人氣的運動休閑打卡地。
民族文化公園:依托天德湖和周山河文化風景帶,突出民族文化元素,與民族體育運動中心深度融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設立“一中心四區”:民族體育運動中心、民族文化博覽區、統戰文化展示區、民族健身歌舞區、民族美食休閑區。串起美麗風光和特色文化資源,吸引民族地區群眾參與,作為展示我市援疆昭蘇縣、援藏曲水縣經濟文化的一扇窗戶,將其打造成為全國獨特的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工作展示交流平臺。
三、推進措施
1、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建議強化組織領導,由市領導掛帥,明確牽頭部門,建立工作推進機制、社會參與機制、多元投入機制,協調各級各部門形成合力,齊抓共管,精準策劃,著力推進。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和民族文化公園的轉型、改造,新建工程數量不多、體量不大,因此可以明確責任主體、明確規定標準、明確時間節點,實行掛圖作戰,讓民族體育文化更好地浸潤城鄉文化,助力推進現代化建設。
2、整體創意,融合發展。堅持全局思維、高點定位、高點創意的理念,瞄準世界一流、全國唯一,在現有場館中做好“鑄”魂塑形的工作。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團結元素,融入地方江海文化、紅色文化、戲曲文化、吉祥文化、福壽文化、康養文化,彰顯我市“絲路騎城”“東方釣城”“東方棋城”“運動之城”體育文化名片,打造大型民族體育運動綜合體,通過3—5年的傾心打造,逐步成為各族人民心中向往的民族體育文化圣地。
3、加強推進,精致實施。建立工作專班,上爭省和國家統戰、發改、民委、體育等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使項目立意廣、站位高、創意新,融合特色鮮明的民族體育項目,將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和民族文化公園打造為連接東西部民族文化交融的平臺、就業宜居的平臺、致富發展的平臺、共建共享的平臺。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實現共建共管共享。精心打造每一個場地、精心設計每一個細節,做到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既有文化品位又節儉耐用,杜絕奢華浪費的二次改造。面向全國招標運營高手,入選團隊要有先進的民族體育文化理念、廣泛的人脈、豐富的經驗、強大的影響力。探索建立充分調動政府、社會、企業多方面積極性的運營模式,不斷推出新業態、新產品,引進和創新健康向上、新穎奇特的項目,培育以自主品牌為主的民族體育賽事體系,做到月月有賽事、周周有活動,發揮體育本質功能、聚合功能、社交功能、文化功能等多重價值,助推泰州民族體育運動與旅游、康養休閑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市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市民族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市社會學學會)
作者:潘時常 蘭星 蔣凱
編輯:趙采薇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鳳城石榴紅”描繪新畫卷——泰州市民族工作品牌實踐與探索2022-10-10
- 泰州新建學堂碑記2022-10-02
- 關注|我市康居社區創新推出“陪伴式”課程顯著提升家庭教育水平2022-06-20
- 江蘇省社會學學會、省社科院組織來泰州考察調研2022-06-16
- 人民的自我書寫:“坡子街”講好泰州故事‖暨《我與一本書的故事2022-05-28
- 泰州市圖書館“泰州優秀文化·文學映像光影匯”首場《香河》賞析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