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王友傳:老師,請別忘了家訪
作者王友傳, 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江蘇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泰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出版《現代家庭教育的方法與技巧》等3部著作,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150多篇,為13個民族51800多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社區居民、學生家長做講座240多場。
老師,請別忘了家訪
王友傳
筆者因工作關系,前不久到相關市區中學、小學、幼兒園調研“校(園)、家、社”“三位一體”融合情況,好幾位校(園)長感嘆,現在有少部分教師已好久沒到學生家里“家訪”了。
為什么家訪被遺忘?細細歸納,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眼下,現代化的通訊設備代替了傳統意義上的家訪。子女在校有什么反常情況,班主任老師打個電話、qq、微信上發個信息或發個微信、或在網上進行交流,覺得既方便又快捷。
第二到學校參加家長會。家長會上,老師和每一個家長交流互動的機會不多,并且針對性不很強,通常共性現象講得多,個性問題講得少。
三是作為教師,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課后服務、思想教育、行為訓練、活動開展、業務學習、教師例會、繼續教育等工作已忙得不亦樂乎!如果再抽時間去家訪,確實負擔不輕。特別是在鄉村學校工作的老師,農忙時家訪更會帶來諸多不便。
然而,盡管現代化的通訊手段確實能夠帶來便捷而快速、有效而靈活的溝通方式,但畢竟不能取代充滿人情味的面對面的溝通和心與心交流的“家訪”。因此,中小學、幼兒園兩周或每月結合“潤心行動”安排有效的一次家訪十分必要。
在家訪中可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心理困惑,了解學生家庭情況,發現許多學校里和課堂上無法發現的問題,這樣更能增強傳道、授業、解惑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也有老師反映家訪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往往會受到家長的冷淡和學生的“敵視”。筆者認為,家訪效果之所以不那么好,甚至受到家長的冷淡和學生的“敵視”,其實是因為很多教師把“家訪”演繹成了“上訪”。
老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其實“家訪”是有很多方法和技巧的。家訪應是親切的互問互答,互相攀談,傾心長談、平等交心,既像老朋友敘舊,又像新朋友相識。田間地頭、家前屋后、村前巷尾都可以是家訪的地點;家訪的對象,可以是學生的監護人,也可以是學生自己、親戚、左鄰右舍、村居領導等。
而“上訪”“告狀”式的“家訪”,只是把學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尤其是學生的不足和短處一股腦兒拋給學生家長。這樣一來,自然而然會讓家長和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和厭倦心理。
那么,怎樣家訪才能受到家長的歡迎而又不被孩子“敵視”呢?泰州市白馬初級中學給教師家訪制定了“十要”“十不要”的規矩值得借鑒。
家訪“十要”包括:一要有準備;二要多尊重;三要多鼓勵;四要多商討;五要抓時機;六要有重點;七要多觀察;八要有回避;九要抓反饋;十要常總結。
家訪“十不要”包括:不要當面告狀;不要指責家長;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語調生硬;不要以偏概全;不要背后議論;不要漫無邊際;不要詢問隱私;不要強行訪談;不要接受禮物。
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在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中開展的“教有實訪 育有良方”活動受到家長的廣泛歡迎。
可以肯定地說,“家訪”是銜接課堂教學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紐帶,是連接學校和家庭的有效橋梁,是增強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學生與家長、學校與社會相互了解的重要一環。
筆者建議,有條件的學校盡快恢復和落實教師“家訪”這一重要的工作環節,制定計劃、明確時間、落實到人,有效“家訪”、真心“家訪”、真正“家訪”,帶著良心“家訪”、帶著責任“家訪”、帶著“情懷”家訪,堅守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實現“校(園)、家、社”“三位一體”深度融合,為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發揮更大作用。
老師,請別忘了家訪!
來源: 心海慈航
編輯:趙采薇
責編:周靜
審核:戚翔 聞棟
- 賢聚甸上 共繪鄉景——張甸鎮鄉賢人才懇談會2024-02-13
- 姜堰區張甸鎮舉辦“賢聚甸上 共繪鄉景”鄉賢人才懇談會2024-02-13
- 姜堰蔣垛鎮:營商環境大優化 幫辦代辦全程辦2024-02-10
- 我們的節日·春節丨姜堰婁莊:佳節同慶 年味正濃2024-02-10
- 姜堰婁莊鎮:傳統文化潤童心 巧手拓印迎新春2024-02-10
- 姜堰婁莊鎮:巧手剪紙迎新春 童心送愛見真情2024-02-10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