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丨基層一線是最好的“科研土壤”
基層是好課堂,實踐是好教材,群眾是好老師。9月29日下午,社科聯院組織赴姜堰白米鎮實踐調研活動,我們走進車間、地頭、村民議事室,充分感受鎮村蓬勃發展態勢,在深入一線中把握鄉村發展脈搏,雖然是僅僅短短的半天時間,但收獲良多,感受頗深。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創新,對于我們從事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啟示和實踐意義,要求我們更加注重深入一線,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更好啟發社科研究思路,拿出更多應對之招、破解之策。
“不沾泥土香,哪能接地氣。”基層是我們最大的國情,作為社科工作者,更應該主動深入基層,了解基層、了解國情,讓社科研究工作更“接地氣”。白米鎮是泰州的東大門。該鎮立足自然資源稟賦,秉承“農業穩鎮、生態立鎮”發展思路,農業、工業基礎較好,是“泰州市經濟工作十強鎮”“全國千強鎮”。作為基層,白米鎮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和面臨的挑戰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深入細致的調研,不斷增強深入基層的腳力、發現問題的眼力、解決難題的腦力,多向基層問計問策,把筆桿子插進泥土里,把腳步的痕跡融入研究建議中,社科研究少一些書卷氣、多一些泥土香,將所見所聞與真知實踐呈現于紙筆,切實做到為人民辦實事、出實招、見實效。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基層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能困于辦公室,要走向田間地頭,踏踏實實向群眾學習、向基層問計問策,對于社科工作者來說,走近群眾必定受益無窮。一直以來,鄉村治理上的瓶頸和“頑疾”根深蒂固,很難徹底消除和突破。因此,積極采取創新性的探索實踐,才能夠逐漸摸索出鄉村治理改革的正確之路。走進白米鎮甸河村,只見道路干凈整潔,河塘碧波蕩漾,稻田綠浪翻滾,呈現一派詩情畫意的新農村景象,甸河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累累碩果,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村支書劉新春的帶動下,甸河村開展微網格治理下的河長制、積分制、“1+N 聯動聯創”等實踐創新,從“讓民做事”到“由民做主”,實現了基層治理由干部“唱獨角戲”向群眾“跳集體舞”的轉變,打通了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這些創新實踐,很好的詮釋了“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工作方法,為社科研究工作提供很好的經驗借鑒。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疫情給鄉鎮企業發展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員工成本、房租成本增加,無法完成的訂單帶來的損失,市場訂單少,產品積壓,需要墊付大量資金等,但是曙光集團、捷鋒帽業、格蘭特等企業當家人,深知“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他們自信、樂觀、堅韌、果敢,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主動開拓市場、找資金、尋求合作,精準把握市場大環境的變化趨勢,善于從危機中尋找解決企業發展的“金鑰匙”,弘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天接著一天干、一年接著一年趕,這就是基層奮斗者的最美姿態,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這些基層奮斗者永續前行的精神狀態令我印象深刻、永久難忘。我深切地感受到,與工人、農民相比,我們的工作環境相對優越,工作強度也相對較輕。我們應該將從基層學到的“敬業、創新、進取”精神貫徹到本職工作中,帶著責任、帶著問題、帶著感情繼續參與“走進基層”行動,相信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難題,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作者:蔡成浩
編輯:徐濤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向海圖強、再立新功——洋口港建設20周年高質量發展峰會在南京舉2023-10-24
- 姜堰區三水街道:主播邀你共度重陽節 共情夕陽紅2023-10-24
- 一大早,民警“找上門”……2023-10-24
- 姜堰區三水街道新聯會開展“重陽敬桑榆·愛在金秋里”敬老活動2023-10-23
- 從“大健康”到“美好生活” 安利瞄準中國式現代化新機遇2023-10-23
- 姜堰蔣垛鎮:敬老愛老有真情 歡歌笑語慶重陽2023-10-23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