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 | 趙亞夫:把更多成績寫在廣闊大地上
編者按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黨章規定和黨中央統一部署,全國38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了2296名黨的二十大代表。黨的二十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是經各級黨組織逐級遴選產生,肩負著9600多萬名黨員、49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重托,凝聚著全黨的意志,承載著人民的期望,將光榮地出席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們中很多是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范黨員。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9月27日起開設“二十大代表風采”欄目,重點介紹江蘇生產和工作一線黨員代表的先進模范事跡,以學習和弘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范。
強臺風“梅花”過境,雨水為稻田解了“渴”。句容戴莊田間,白鷺翱翔、鴨叫蟲鳴,黨的二十大代表趙亞夫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他指著綠油油的莊稼說:“看!再生稻在抽穗。今年遇到高溫大旱,早稻還是豐收了,農民有得賺。”見到記者,趙亞夫談的就是農民收成。
身為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他格外關注地里的莊稼。趙亞夫告訴記者,今年播種、插秧時間整體提前,前四批有機水稻安然無恙,第五、第六批碰上連續3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結實率降低約15%。算下來,收成總體影響不大,一畝地收益1000元以上。
自去年獲評“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常常思考如何把更多成績寫在大地上。“假設有100個村走戴莊的路,句容農業農村現代化框架也就基本形成了。”趙亞夫說,這一年,他主要精力就是推廣“戴莊經驗”。趙亞夫帶領亞夫團隊工作室成員馬不停蹄,多次深入句容的大華、解塘、東霞、墓東、徐巷、天王、竹園、斗門、丁莊等村,以有機水稻為載體把“戴莊經驗”推廣開來。
8月底,句容10個村種植的2000畝早稻陸續收割。“不出意外,試種都成功了。預計3到5年時間,句容將形成一個1.5萬—2萬畝規模的有機大米生產基地。”趙亞夫一臉憧憬。
戴莊,曾是茅山有名的貧困村,28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一度不足千人。21年前,趙亞夫退休后來到這里,推廣種植有機越光稻和有機桃,“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
“這些年,戴莊走對了兩條路。一條是辦好合作社,走共同富裕道路;一條是研究推廣生物多樣性農業技術,走綠色發展道路。”趙亞夫這樣總結。
去年,戴莊人均可支配收入3.75萬元,比20年前提高12倍,其中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35%到40%。“這說明,四化同步發展,戴莊的農業現代化沒有成為短板。”趙亞夫感慨地說。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十多年來,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統一服務。戴莊812戶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一家一戶小農經濟轉變為在村黨委領導下的“合作社+農戶”統分結合的經營模式,合作社每年所得利潤80%返給農戶。
如今,戴莊生態農業產業鏈越做越長。戴莊全村發展有機水稻3000畝,有機果品2000畝,有機蔬菜200畝,有機茶葉300畝,修建大米加工廠、茶葉加工廠,還有農機服務站,開發出有機粽子、有機年糕、有機稻酒等大米衍生產品,形成大米、水果、蔬菜、茶葉、禽類、畜牧等多元化產品。
“我們正在試種油菜,油菜可以肥土,還能收一季菜苔,有機高粱也在種,釀出來的酒很香。”他以戴莊為例算了一筆賬:相比常規品種,有機水稻產量低一些,但肥料需求減少2/3,用水量減少一半,農民很容易做到不用農藥,土壤也得到休養生息,地力能逐步恢復提高。一畝地單季產量按300多公斤算,效益能達1500—2000元,比一般水稻種植高出四五倍。最近幾年,實驗成功的有機越光水稻的再生稻栽培模式,第二季收到150多公斤,兩季相加可收獲500公斤左右,畝產量也不比常規水稻低,效益卻大大提高。加上崗坡地上種經濟林果,林下種草、種綠肥、養畜禽,也節省大量飼料糧。粗算下來,戴莊每年能向社會提供2萬多只雞、1000多頭羊,還有幾百頭豬。
山頂育林、山腰栽果、山腳種糧,趙亞夫勾畫的集水、稻、菜、草、畜于一體的農業生態系統在丘陵地區逐漸成為現實。
“戴莊把重點放到修復農業生態系統、培育生物多樣性上,把高產但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品種和物種調整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趙亞夫說,最近幾年,省政府三次發文推廣“戴莊經驗”。
“國家大力支持、集體經濟做強、農民家庭經營跟上,三種力量正合力改變農民單打獨斗的局面,鄉村振興的車輪越轉越快。”趙亞夫說,天王鎮戴莊稻米專業合作聯社已成立,白兔草莓產業合作聯社正在籌備。
趙亞夫的想法是,在聯社的帶領下,用統一生產、加工、銷售、品牌的模式,帶領農戶一起做大品牌,促進句容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實現富民增收。“要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為出發點,農民積極性高了,莊稼才能種得更好。”
讓趙亞夫欣慰的是,每年都有年輕人回村務農,合作社主力已是清一色的中青年。汪厚俊、王忠立等38名新一代農民,發起成立亞夫團隊工作室科技興農青年集體,為100多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在全國累計推廣農業“三新”面積30萬畝,惠及4萬余農戶,助農增收近30億元。
“作為一名基層黨代表,我對二十大充滿期待。建議在適合的地方逐步推廣生物多樣性農業技術新體系,走出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之路。”言談間,趙亞夫再次扎入稻田。
來源:交匯點
編輯:錢宇璇(見習)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二十大代表風采|鄭翔: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2022-10-04
- 二十大代表風采|吳紅梅:用勞動創造產業工人閃光人生2022-10-04
- 二十大代表風采 | 崔圣菊:只要群眾需要,能辦的一定辦2022-10-04
- 點亮中國紅 青春強國跑2022-10-04
- 慶重陽 感黨恩2022-10-03
- 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緬懷英烈憶初心 傳承精神鑄警魂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