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組織人事報》關注泰州這項工作!
推動鄉村振興,大力吸引人才返鄉,培育本土人才,引入專業人才,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各展才能、建功立業。近日《中國組織人事報》報道泰州這項工作。
全文如下
江蘇泰州
激活鄉村人才振興“一池春水”
近年來,江蘇泰州市在推動鄉村振興中,大力吸引人才返鄉,培育本土人才,引入專業人才,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各展才能、建功立業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回引“新鄉賢”,量身筑巢“引頭雁”
興化市竹泓鎮青年企業家丁松放棄城里優厚的生活條件,返鄉創業,扎根農村,成立了江蘇蘇航木業有限公司,利用互聯網銷售竹泓木船。在進行一年多純電商模式的探索后,丁松決定帶領團隊由“互聯網+”轉變為“+互聯網”的實體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辦工廠。目前,蘇航集團船艇年生產量超3000條,員工人均年收入達12萬元以上。丁松的經歷也吸引著當地青年返鄉就業創業,振興家鄉,產業富民。
近年來,泰州市聚焦返鄉人員,出臺扶持政策,建強平臺載體,優化服務體系,打出了“人才、產業、金融、政策”組合拳,吸引各類返鄉人才創業創新,農村電商、直播帶貨、鄉村旅游、鄉土手工等新業態爭相綻放,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目前,全市每個鄉鎮(街道)均建有創業富民服務中心,打造了返鄉創業示范園13個,建成農村創業基地33個。五年來,共扶持返鄉人員自主創業6.9萬人,帶動就業21.8萬人。
培育“土專家”,示范引領共致富
在靖江市生祠鎮利珠村,江蘇楓茂合作社張炳華的名字很響。走進他的大棚,一片忙碌的育苗場景,大量勞動力在這里重新上崗。張炳華是當地有名的園藝專家,他苦心鉆研,成功種植了“彩葉楓”。為了讓“彩葉楓”變成農戶的“發財樹”,張炳華力推“包干+分紅”模式,將流轉土地分成若干個“包干區”交由村閑置農戶打理,免費共享標準化種苗和育苗技術,并定期向他們發放分紅和補貼。目前,合作社育苗基地已達千畝,擁有163個槭科楓樹品種,高峰時可容納100多名農戶臨時就業,每戶每年可保底增收4萬余元。因為帶領群眾致富作用顯著,張炳華還在去年的全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評選中脫穎而出。
像張炳華這樣的鄉土人才,泰州還有很多。從2018年開始,該市大力實施鄉土人才“十百千萬”培育工程,提出打造10家傳承示范基地、建成100個大師工作室、選拔1000名“三帶”鄉土人才、開展名師帶徒培訓1萬人次的目標任務。目前,全市登記在冊的鄉土人才達800多名,入選省級“三帶”名人26人、能手75人、新秀150人。為鼓勵鄉土人才創新創業,泰州市還出臺了一攬子貼心政策,支持鄉土人才成立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通過以獎代補等形式,給予重點扶持,最大限度把鄉土人才資源轉化成鄉村發展新優勢。
選派“洋秀才”,產才融合促發展
“科技鎮長團的專家幫助我們與省農科院、國家食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從原料質量、菌種純度、基質配比、養菌階段管理等關鍵環節為我們‘撐腰’。”江蘇鴻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堰區三水街道橋頭村黨支部書記陳余紅笑著說道。陳余紅口中的專家,就是時任姜堰科技鎮長團團長、省農業科學院專家艾玉春。針對橋頭村香菇種植難題,他利用自身專業優勢,不僅提供技術支持,還指導創成100畝的國家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為菇農提供菌種制作、菌棒生產、香菇銷售等全流程生態產業鏈服務。如今,橋頭村的香菇年產能達到1萬多噸,產值9000余萬元,香菇產業已經成了實實在在的富民產業。
為推動鄉土特色產業發展,從去年開始,泰州市部署開展“走進鄉間田頭、助力鄉村振興”人才專項行動,針對各地鄉土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從科技鎮長團、省“333工程”和市“311工程”涉農人才中選派成員,組建專家服務組,精準開展技術指導和專業服務。除香菇產業外,靖江的蟹黃湯包、海陵的揚派盆景、高港的“雕藝小鎮”等,都演繹著“一批‘洋秀才’服務一群產業、帶動一方發展”的精彩故事。
編輯:趙采薇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史立軍:從黨史中汲取充沛養分 在傳承中堅定前行力量2021-04-07
- 中共中央組織部:扎扎實實抓好黨員干部黨史學習教育2021-04-02
- 從黨的歷史中學什么?怎么學?2021-03-25
- 黨史學習教育明確“指定書目”,為何是這四本書?2021-03-18
- 加強組工干部隊伍建設,這個地方這么干2021-03-06
- @全體黨員,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黨日活動這樣干!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