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AI助力文旅熱起來,探尋更多的“詩和遠方”
穿上酷似“機械裝甲”的外骨骼機器人,游客爬山“如履平地”;數字人變身貼心導游,提供沉浸式導覽服務;人形機器“入職”景區,“旅行搭子”越來越智能……當AI與文旅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多地旅游景區“花式整活”,展示了AI賦能帶來的新玩法、新體驗。業內專家表示,AI與文旅融合已進入“場景深挖期”,正在重構文旅產業的全鏈路價值。
從“登山神器”到伴游體驗,大批機器人涌入景區
“爬臺階的時候,不用使勁腿就抬起來了”“感覺特別輕松,登山杖都不用了”……五一假期期間,不少游客在泰山景區體驗“爬山神器”外骨骼機器人后,發出了這樣的贊嘆。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泰山景區在紅門、中天門和南天門設立了3個外骨骼機器人租賃點,截至目前,累計服務超3000人次,老年游客使用占比達62%。這款重1.2公斤的設備,如何實現爬山仿佛“開外掛”?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外骨骼機器人內置的AI系統通過壓力傳感器與慣性導航模塊,能在攀登陡峭的十八盤時自動調節助力強度,為佩戴者節省30%至50%的體力。此外,它還能實時監測身體狀況,具備緊急呼救、景點講解等功能。
“五一之前投放了500臺,大約在暑期之前會投放1000臺。”泰山文旅集團黨委副書記王厚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外骨骼機器人現在基本屬于滿負荷運轉,深受游客喜歡。
AI浪潮席卷,與不斷探索“文旅+”的景區一拍即合。今年以來,大批機器人涌入景區,不僅幫爬山,還能陪拍照、唱歌跳舞、做導覽,成為景區的吸睛亮點。
在鎮江金山景區,人形機器人金小智通過語音交互系統,為游客講述金山的歷史典故,演唱經典歌曲《千年等一回》;在北京古北水鎮景區,智能機器狗不僅承擔巡視、安全預警等基礎職能,還與虛擬李白對詩、演繹國風舞蹈、陪伴游客逛街合影;在武漢火車站,人形機器人小智、小麗“上崗”,一邊揮舞手臂示意,一邊進行宣傳引導……這樣人機交互的歡樂場景,逐漸在全國景區遍地開花。
從行程規劃到運營管理,AI變身智慧“旅行搭子”
五一假期去哪里玩?怎么做攻略?很多年輕人的回答是:先問AI看看。
“假期出游擔心人擠人,AI幫我挑選了這些小眾人少的旅游地”“AI幫我制訂的旅游計劃,大家看看還有需要補充的嗎”……如今,用AI做旅行攻略成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貼心的智慧“旅行搭子”正在變得觸手可及,不僅解鎖了新玩法,還收獲了“流量密碼”。
打開智慧文旅平臺“下揚州”,行程規劃、智能導覽、互動體驗等服務一應俱全;在南京牛首山,游客使用“慧行牛首”小程序,不僅能查看停車場空位、洗手間位置,還能通過AI算法推薦最佳瀏覽路線;各地景區客流熱力圖就像“天氣預報”,一目了然地顯示各個景點的舒適度,提醒游客錯峰瀏覽。
打卡熱播劇《我的后半生》同款路線,獲得出行前的智能規劃、活動推薦等服務……5月1日,“AI南京”智能文旅指南平臺正式推出,融合了南京全市800個涵蓋展覽演出、鄉村游、城市夜游等多元領域的文旅場景及活動資源。南京文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假期,我們要讓市民通過技術手段感受到‘文化南京’的深度與溫度。”
AI不僅成為游客的智慧“旅行搭子”,也是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引擎”。在貴州安順,AI通過對黃果樹瀑布等景區的歷史客流數據、實時天氣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能夠準確預測客流高峰。基于預測結果,景區提前規劃調配擺渡車等交通工具,縮短游客排隊時間,確保景區客流處于可控狀態。今年以來,安徽黃山、江西武功山、重慶三峽龍脊等多個景區先后接入DeepSeek大模型,優化了智能交互、場景服務和伴游體驗。不僅提高了游客的滿意度,也為景區帶來更高的運營效率。
從“時空穿越”到非遺活化,沉浸式項目不斷涌現
今年春節,無錫拈花灣打造的AI創意短視頻驚艷世界。五一假期期間,無錫拈花灣AI塔千架無人機組成的煙花秀,還原了AI創意視頻中“天空之環”“最炫煙火”等場景,虛實交融的視頻轉化為沉浸式的實景演繹,令現場觀眾驚呼不斷。
拈花灣打造出令世界驚艷的文旅新坐標,“造夢空間”的背后,是非遺與AI等技術的跨界融合。《“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游服務”“推動智能旅游公共服務、旅游市場治理‘智慧大腦’、交互式沉浸式旅游演藝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隨著AI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沉浸式旅游項目在各地不斷涌現,成為廣受關注的新業態、新產品。
在文旅融合創新實踐中,江蘇依托AI技術開創傳統文化IP轉化新范式。如南京云錦研究所利用AI紋樣生成技術,游客可設計專屬云錦圖案并現場織造;無錫惠山泥人館上線“AI師徒系統”,通過動作捕捉還原非遺傳承人的技法細節,讓年輕人在虛擬工坊中體驗“捏塑十八法”;南通藍印花布引入AI設計系統,將傳統紋樣解構為參數化模塊,設計師可快速生成符合現代審美的衍生品……
“從去年開始,AI與文旅的融合已進入‘場景深挖期’,在三個維度迸發創新能量,包括非遺活化新范式、智能伴游新體驗、極限場景突破。”中規院長三角文旅研究院劉暢博士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I正在重構文旅產業的全鏈路價值——對于游客而言,可以預判需求、體驗升級;對于管理者而言,在智慧調度、遺產監護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產業方面,非遺產業鏈重塑是今后的發展趨勢,同時借助AI,文旅經濟新物種正在不斷產生。
“文旅行業在引入AI技術的同時,要警惕‘技術懸浮陷阱’,堅守文旅本質。”劉暢提醒,在文化根性守護方面,需遵循“傳承人主導原則”,避免技術替代侵蝕文化基因;在數據主權平衡方面,景區人臉識別系統采集的數據,可以借鑒浙江烏鎮“數據信托”模式,加密存儲于國資云平臺,防止商業濫用,同時建立“數字反哺”機制;在人機協同進化方面,應堅持“AI助手,人類主理”模式,如成都“AI+川劇”的特色IP,在票務營銷端使用AI生成式宣傳片,而在變臉環節則要保留并傳承真功夫。
- 【地評線】荔枝網評:重大工程假期“不打烊”,經濟大省挑大梁“2025-05-05
- 【地評線】長假五日談⑤|正視“情緒消費”的經濟價值2025-05-05
- “全生命周期”呵護,讓營商環境更優更好2025-05-05
- 煙火與詩意齊飛,“五一”文旅繪就中國式浪漫2025-05-05
- 把青春刻在民族復興的里程碑上2025-05-05
- 漫評二十四節氣——立夏:萬物繁茂處,立夏正生輝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