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城市間行走,江淮古邑承載濃濃鄉愁
冬日暖陽。走進泰州市姜堰區天目山觀光園,踏上古城臺基,與古人對吟詩詞;徜徉姜堰古羅塘旅游文化景區,踏上青石板,自己享受寧靜隨性;漫步城區濱河長廊,游“三水”、探古建。行走城市間,這座江淮古邑承載了濃濃的鄉愁。
天目山的新容光
“天目山觀光園不僅四季有景,還有鍛煉器材和古景點,出門沒幾步就能一邊休閑一邊訪古。”近日,天目山街道城中社區的張大爺在此玩得很過癮。
天目山觀光園位于城區北郊,2024年9月開園,總面積約320畝。主要有兩條游覽線:一條是主路“西周江淮第一城”線,有天目溯源、天目童語、天目田園等景觀;另一條是沿著河岸和遺址的“形勝東來第一山”線,有古城舊碑、干國遺址、古干亭、文天祥吟詩臺等景觀,深埋地下3100年的西周古城遺址煥發新容光,形成了鄉愁漫步新去處、文化展示新平臺。
前不久,姜堰區“堰企青才”研習社20多名成員走進觀光園,在“行走的課堂”訪古尋幽、感知歷史,互相交流遺址寓意、園名由來、植物配置,紛紛表示一年四季都來打卡。
平日里,園內姜堰區博物館熱鬧非凡,館內大量藏品、各式展陳吸引了游客、市民,館外廣場上,不定期地舉辦傳統體育運動會、文化風物雅集等活動。
姜堰區博物館館長陳煒表示,天目山觀光園不僅見證歷史,更是文化傳承載體和創新源泉,提升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并讓考古遺址得到有效保護,成為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
老家就在北大街
12月17日上午,姜堰北大街古玩地攤市場開市,不到9時,很多攤主已經就地鋪了展布,珠寶玉器、手串、銅錢、瓷盤、字畫等物件擺放有序,讓來客任意挑選。收藏愛好者陸根林感慨:“每月的2號、17號兩天,一晃開市10年了,擺放的地攤有兒時味道,淘貨氛圍濃,很多老攤主看著面熟。”各地文玩愛好者紛至沓來,普通市民又多了一處雅游之地。
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區又稱姜堰古羅塘旅游文化景區,占地42畝,總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景區北部為商業街區,建筑群古色古香,內部街巷縱橫,天井、游廊、水景工程等古建元素與現代商業交相輝映。南部為文化街區,有王氏宗祠、黃龍士紀念館、徽商舊居、乾隆昌棧等歷史景點。
近年來,景區堅持“文化性、藝術性與環境相協調”原則,在商業街區新增美食文化圖譜、姜堰蝶變圖片墻,在文化街區凸顯磚雕文化,通過全息投影、夜間亮化,設置了“馬可·波羅筆下的幸福塵世”“沒錯,我也很喜歡姜堰”等網紅打卡點,讓“小八匠”回歸,唱響《遠去的吆喝聲》,營造“玩在姜城,食在古羅塘”人間煙火氣。
老記憶連著新業態,景區人氣更足了。泰州市古羅塘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璇說:“我們以普通人視角留住美好回憶,讓鄉愁行走在城市間,游客數量不斷攀升。2024年1月至11月,古羅塘景區累計游客量超7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68%。”
璀璨燈火映“兩河”
老通揚運河(古運鹽河)流經姜堰境內23.5公里,沿岸眾多名勝古跡……民族英雄、南宋丞相文天祥的文丞相系舟處;1896年秋,實業家張謇在老通揚運河拐彎處的曲江樓,留下了“觀濤處”橫匾,1940年9月,陳毅在曲江樓上召開蘇北八縣軍民代表會議,號召團結抗日。
今天,老通揚運河航運功能逐漸消退,但卻成為承載人文、景觀和生態功能的“幸福河”,它與中干河交匯相通,共同打造了城區十公里濱河風光帶。姜堰區將“兩河”納入《江蘇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規劃》范疇,打造“秀水環城”水地標,塑造“水韻古羅塘、最美金姜堰”城市名片,三水之環以“水舞羅塘·漫悅時光”為主題打開濱水空間,建成騎行綠道、慢行步道和景觀水道,融合古運鹽河文化、三水文化、會船文化,彰顯“康養名城”的水韻魅力。
游泳達人翟長春,今年63歲,老家住在西板橋附近,9歲時就在老通揚河上游泳,2019年開始冬泳延伸到了中干河,他見證著“兩河”嬗變:“這兒水清岸綠,夜如白晝,愛運動的扎堆來,游泳、騎行、夜跑都很方便。”
“兩河”之畔憑欄而坐,沏壺清茶,聽段戲曲,別有一番雅趣;站上廊橋,循聲望去,三環映月,夜色如詩,走進姜城,就走進了夢開始的地方。
編輯:姜景旸 王晶
(泰州市姜堰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 【地評線】聽·見|網絡“賣慘”營銷,不能成為賽道2025-01-09
- 從“飄紅數據”看中國消費市場無限活力2025-01-09
- 保持“起步即沖刺”的奮進姿態2025-01-09
- 快快評|數據創紀錄的春運,是情懷也是考題2025-01-09
- 漫評:以百姓心為心,交出高分民生答卷2025-01-09
- 看“流動中國”里的速度與溫度2025-01-09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