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答好“強富美高”新答卷】泰州:錢包鼓起來日子美起來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時間洪流倒映的,是城市蓬勃發展的拼搏姿態,是萬千市民的煙火人生。
十年間,泰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順利實現9萬元到14萬元“六級跳”,城鄉極差由2016年的2.06縮小至1.87。十年來,泰州堅定踐行共享發展理念,讓450萬人民有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這里有最樸素的注腳:錢包鼓起來,日子美起來,笑容多起來。
產業發展帶動百姓增收
生活的富足首先與就業相關。每一份工作背后,都連接著一個家庭的幸福。
“雖然現在從早忙到晚,但工資每年都在增長,生活很有奔頭。”新時代造船管加工車間資深電焊工聞炳紅,自成家后開始記賬,從家用品,到日常收支、人情往來,一筆筆、一項項,賬目清晰記錄了他的收入變化:2002年收入2萬余元,2010年6萬,2023年增長為10萬多。
產業的興旺,生產一線的聞炳紅最有體會。“以前每周會有休息日,今年可能要一直工作到臘月廿八,碼頭上不斷有新船下水,公司也一直在招人。”聞炳紅記得2015年首次承建首艘雙相不銹鋼管道的化學品船時,公司特地組織他們這些焊工骨干外出學習,現在更高難度的LNG雙燃料船接單量,新時代造船居全國首位。
十年的高速發展,新時代造船躋身造船行業中國前五強、全球前十強,聞炳紅也成為同行“取經”的對象。作為焊工狀元,他多次代表泰州參加省焊工技能競賽并獲獎。現在兒子考進江蘇大學,一家人把八年前購入的房子裝修一新,聞炳紅也成為車間質量管理人員,“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聞炳紅只是6萬多名船舶行業從業者的縮影。“產業強”帶動“百姓富”,產業發展是居民收入增長最大的底氣。
在聞炳紅升職的這一年,原本在北京工作的黃珣回到泰州,入職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ICGEB)泰州區域研究中心。自此,歸家的路程從1000多公里變成了20分鐘。“在父母身邊也可以繼續做熱愛的研究,而且更有意義了,之前是服務于一家企業,現在面向園區所有的企業。”
該中心是由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中國醫藥城三方合作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致力于推進創新藥的研制,與園區內20多家企業和研發機構建立合作,也是企業和產品“出海”的橋梁。有行業經驗和生物學研究背景的黃珣大有可為。“以前上下班路上就能耗光力氣,每月工資一半都用在出行、房租上,現在回家就能吃到媽媽做的飯,工資基本都能存起來。”
日益鼓起來的“錢袋子”最懂聞炳紅、黃珣們的幸福。2023年,泰州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9255元,剔除價格因素影響,比2011年翻了一番,排名全省第七位,比全國高10037元。近年來,泰州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常年保持在30%以下。
幫扶創業拓寬致富門路
“多年的夢想終于要實現了。”創業團隊負責人屠富強心里最近可不止一點甜,多年研究的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產品通過行業頭部客戶測試,年底廠房裝修結束,預計當年就能有1000萬元銷售額。
該團隊主要由東南大學材料研究室成員組成,他們通過材料、設備和工藝的一體協同研發,克服了多個技術難題,解決了關鍵材料“卡脖子”問題。目前項目成果已在滑動軸承產品領域開展應用,實現了高性能滑動軸承的國產替代,應用于能源動力、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領域。
依托江蘇集萃表面研究所的專家團隊和商業運作,這個實驗室項目正加速走向市場。“我們團隊全是90后的碩博士,很多伙伴就住在公司附近,項目所在的海陵工業園還有房租補助,幾乎沒有通勤成本。”屠富強表示,在泰州創業很安心,可以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遇到技術難題,還有專家幫忙解決。
高能級的平臺集聚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和創業團隊,泰州市構建起“創業培訓、創業政策、創業載體、創業服務、創業宣傳”五位一體格局,推進雙創環境優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泰創業。
“我們很幸運跟上了時代發展的節奏,踩準了發展的節點。”39歲的蘇建華感慨地說。免費技能培訓班,圓了蘇建華的老板夢,她從一家珠寶企業銷售崗位離職后,參加了海陵區人社局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班。在專業老師指導下,蘇建華順利創辦了“泰有福”家政服務工作室。如今工作室已有員工近30人,服務客戶近千人。
創業,是實現財富夢想的最佳途徑。為促進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泰州市組織開展“源來好創業”青年創業資源對接服務季活動,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組織高頻次、多類型活動,累計為2.4萬人提供就業創業服務。
依托各級各類創業示范基地,泰州市大力組織創業指導促孵行動,采用創業沙龍、圓桌論壇、項目推介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孵化基地管理運營水平,為種子期和初創期的創業實體提供專業優質的“一站式”孵化服務。9月以來,全市各級創業孵化基地新入駐創業項目765個。
強化保障提高“隱性收入”
對于泰州市姜堰區顧高村村民高士平而言,幸福是困境中的一雙援手。
高士平罹患惡性腫瘤,治療費用高達20萬元,雖有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托底,但自費部分仍讓這個不算富裕的家庭承壓。幸運的是,泰州市醫保局“雙預警”機制及時捕捉到了這一信息,聯動姜堰區民政部門,為高士平一家開啟了綠色救助通道。“以前都感覺生病是很無助的,現在有了這樣的好政策,心里覺得很踏實。”高士平說。
從最低生活保障到臨時救助,再到醫療救助政策全面覆蓋,一系列精準幫扶措施,讓眾多像高士平一樣的家庭重拾希望。
醫療救助“雙預警”,是泰州市醫保局在全省率先探索的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即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保險為主體,以醫療救助、慈善救助、臨時救助和托底救助為補充,根據參保險種設置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雙預警線”。目前,全市累計資助11.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施醫療救助51.6萬人次,醫療救助資金支出1.58億元,實現了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翻看十年來發展的記事本,泰州在推進城鄉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改造基礎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統籌起來,把改善居住條件與提高生活品質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居民“隱性收入”。
“十四五”以來,泰州市每年將全部財力的75%、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攤開地圖,市區環狀快速路網、“四好農村路”、“兩縱四橫”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撐起城市更結實的“骨架”。城市面貌煥新不僅體現在拔地而起的高樓廣廈,更呈現在溫馨有序的老小區、井井有條的舊街巷。近年來,泰州市累計高標準完成棚戶區改造26276戶、老舊小區改造227個、老樓加梯投入使用337臺,推動“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一刻鐘便民生活圈”“15分鐘健身圈”“15分鐘健康服務圈”“15分鐘公益閱讀服務圈”,市民足不出“圈”,盡享幸福生活。
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改革發展成果觸手可及、溫暖可感,全面小康的幸福氣息充盈在街巷深處,舒展在眼角眉梢。
- “航天日”邂逅“讀書日”,書香作伴逐夢未來2025-04-24
- 【地評線】紫金e評:春潮澎湃活力足 文旅消費正當時2025-04-24
- 【地評線】荔枝網評:中國航天點亮夢想,高質量科普激揚奮斗豪情2025-04-24
- 以雙擁之筆,繪就新時代“魚水情深”壯美畫卷2025-04-24
- 發展“體驗經濟”重構文旅消費新生態2025-04-24
- 感悟5.9%背后的江蘇經濟“春意盎然”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