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京劇《梅蘭芳·丹桂記》正式建組
梅郎故里
戲曲圣地
今年是梅蘭芳先生誕辰130周年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承載梅大師家鄉的時代擔當
江蘇省泰州市啟動了京劇
——《梅蘭芳·丹桂記》創排工作
6月26日
京劇《梅蘭芳·丹桂記》
建組大會
在泰州市梅蘭芳紀念館舉行
京劇《梅蘭芳·丹桂記》
建組揭牌儀式
↓↓↓
△泰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劉霞和梅蘭芳紀念館館員,梅蘭芳曾孫梅瑋一起為京劇《梅蘭芳·丹桂記》正式建組揭牌。(拍攝:孫智維)
打造《梅蘭芳·丹桂記》,是泰州這片文化熱土對梅先生桑梓之情的熱烈回響,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促進梅蘭芳文化藝術傳承創新的當代實踐,也是擦亮梅蘭芳核心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作為泰州梅蘭芳京劇團建團以來的第一部大戲,京劇《梅蘭芳·丹桂記》組建了國內一流的創作、演出團隊,部分主創人員出席了建
總導演:國家一級導演童薇薇
執行導演:江蘇省京劇院副院長劉俊、優秀青年導演胡翰馳
唱腔設計:國家一級作曲家陳建忠
音樂設計:國家一級作曲家吳小平組大會。
音樂配器:優秀青年作曲白晶
舞美設計: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主任胡佐
燈光設計:中國舞美學會燈光委員會委員劉毓
服裝造型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藍玲
道具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洪亮
特邀主演:《梅蘭芳·丹桂記》主演、梅蘭芳扮演者——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傅希如
現場,主創代表用自己的方式,對京劇《梅蘭芳·丹桂記》表達了自己的構想和希冀。
國家一級導演 京劇《梅蘭芳·丹桂記》總導演 童薇薇
滿懷敬畏、崇敬的朝圣之心,我來到梅先生的故鄉,創作京劇《梅蘭芳·丹桂記》。1956年12月,梅先生到江西演出,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梅蘭芳先生,近70年過去了,梅先生的風采藝德,仍歷歷在目。我將盡我所能,不辜負泰州對我的信任,更感謝泰州讓我有機會再次學習、感悟梅先生的精神品格,用作品向梅先生致敬。我們將遵循梅先生“移步不換形”創作理念,以京劇藝術本體之美,塑造梅先生的人物形象,凸顯梅蘭芳先生的精神世界,讓觀眾走近大師,感受京劇之美,看到梅蘭芳先生故里泰州的文化擔當。
京劇《梅蘭芳·丹桂記》梅蘭芳扮演者 傅希如
像是“倒敘”,五年前演中年時期,五年后演的是梅先生的青年時代。《丹桂記》中的梅蘭芳風華正茂,充滿了沖勁,對未來充滿了期待,這時期他在舞臺上的表現也充滿了朝氣,相比《蓄須記》,這部戲里旦角的表現也會更多一些,對我來說是有很大的考驗和挑戰的。但是我非常有信心,這是我非常重視、也是非常想演好的一出戲,我會盡我最大努力,把戲排好,爭取交給大家一份滿意的答卷。
梅蘭芳曾孫 梅瑋
非常高興能夠親歷《梅蘭芳·丹桂記》創排的過程。泰州人民對梅蘭芳先生的熱愛,對于京劇藝術、梅派藝術的熱愛,一直深深感動著我們梅家。期待《梅蘭芳·丹桂記》能夠成為一張全新的展示梅蘭芳先生生平藝術的文化名片,也成為泰州梅蘭芳京劇團留下來的常演常唱常新的一部大戲。
知道多一點
京劇《梅蘭芳·丹桂記》以1956年梅蘭芳返鄉之行為切入點,將梅蘭芳攜妻子返鄉、祭祖、演出等現實事件與其回憶自己第一次登臺上海之經歷,展開雙線交織。深入展現了梅蘭芳先生對時間與生命、故土與家族、親情與友情、藝術追求與人生境界的感悟與思考。上世紀50年代,梅蘭芳攜妻兒回家鄉泰州祭祖演出。祖墳前,他收到北京急電,得知王鳳卿病重垂危,舊時回憶一時涌上心頭。1913年,在王鳳卿的鼎力扶助下,梅蘭芳首度赴滬,在丹桂第一臺演出。他承擔著殷殷期許,越過了重重質疑,風塵遷換,洗不淡至誠的情誼;歲月荏苒,帶不走永遠的少年。梅蘭芳從遭到質疑到被認可、接受,贏得尊重,少年梅蘭芳一步步成長起來,在粉墨絲弦之中, 大放異彩!
記者:趙采薇
編輯:闞月萍
審核:戚翔 聞棟
主編:孟海燕
監制:朱建珊
- 江蘇泰州:靖江最大規模漁光互補項目并網發電2025-01-24
- 【央媒看泰州】江蘇泰州:打造產研高地 標注中部支點嶄新高度2025-01-24
- 江蘇泰州:各地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2025-01-24
- 江蘇泰州:推出補貼政策包 釋放消費新動能2025-01-24
- 泰州:張燈結彩迎新春 歡歡喜喜迎蛇年2025-01-23
- 泰州市全民閱讀春風行動啟動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