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他,放棄工作回鄉創業,辦鴕鳥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旅游開發帶動產品銷售的新局面……
他,放棄白領工作,毅然回鄉創業;他,創新運行機制,向農戶供應種苗,提供養殖技術,回收商品鴕鳥;他,奮力創優創造,開拓以特種養殖帶動旅游開發、以旅游開發帶動產品銷售的新局面……他就是泰州市姜堰區君鵬鴕鳥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石正君。
2009年,石正君從蘇州大學畢業,親人幫他找到了一份較理想的工作,負責人力資源管理,朝九晚五,非常安逸。半年后,石正君覺得整天坐辦公室碌碌無為,并不是自己喜愛的,深思熟慮后辭去了對別人來說是比較羨慕的工作,決定自己創業。
“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村有感情,對農業感知比較深,所以選擇農業項目比較適合自己。”石正君娓娓道來。他開始了解市場行情,實地考察大型農場、養豬場等養殖基地,經過3個月的調研,決定養殖非洲鴕鳥。石正君告訴記者,盡管一些專家對養殖特禽有爭議,然而爭議中有無限商機、有發展空間、有追求價值,特別是鴕鳥從孵化到產蛋至少要3年時間,要做成產業最快也要五六年,這個行業不大可能出現一哄而上、一上即垮的局面。
“第一次出去買鴕鳥就被套路了,主要還是缺乏經驗,買的200只鴕鳥大部分都是幼鳥,而幼鳥最起碼3年才有收益。”石正君說,我們這里的氣候并不是很適合飼養鴕鳥,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節,容易滋生病菌,必須做好防范工作。為了使鴕鳥養殖取得重大突破,石正君多方求學,北上石家莊、鄭州、蘭州,南下浙江、福建、廣東,向同行取經并跟班實習。在專家教授指點下,石正君摒棄養殖業流行的高密度、高抗生素、高速度“三高養殖法”,另辟蹊徑,進行仿生養殖,將圈舍全面加高,鋪上沙子,把曬圈運動場地建成沙丘狀,稀稀地栽上樹木和灌木,保證雨止圈干;把曬圈場地面積設計為每頭鴕鳥15至25平方米,保證鴕鳥有足夠的運動空間。“方法試過很多種,你們想象不到的,我還試過給鴕鳥鋪電熱毯。”石正君笑著說。
鴕鳥養殖沒有現成的飼料配方,石正君反復探索研究自己的飼料配方。一開始,他囤積了3000噸的稻草預備給鴕鳥過冬食用。“當時賣家告訴我,鴕鳥好喂養,吃稻草就能養活。”石正君告訴記者,買回來的稻草鴕鳥根本就不吃,他利用本地豐富的玉米、山芋、花生、大豆等秸稈資源制定喂養配方。他還根據鴕鳥的生物學特性制定配方,添加中草藥、蛋白質和微量元素。
2013年,石正君飼養的鴕鳥開始生蛋,前期的投資開始有了收益。可是天不遂人愿,由于沒有市場,這一年,他總收益只有10萬元,而發放工資就需要9萬元。親人見此情形勸他放棄,可他說:“一期工程130畝,好幾百萬元的投入能放棄嗎?既然選擇了,我絕無反悔。”石正君思索再三,必須走“群眾路線”、打“人民戰爭”。他利用合作社平臺,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帶動農戶養殖,并負責技術指導和收購,做到基地和農戶雙贏。
近年來,全國各地引種需求量逐漸加大,除種苗外,由于鴕鳥產業的興起,鴕鳥皮毛油等原料需求量也逐漸增多,合作社基地現有的養殖規模已是供不應求。石正君審時度勢,以君鵬鴕鳥養殖專業合作社為運作平臺,設立飼料生產合作社、養殖專業合作社、食品加工公司和鴕鳥產品銷售公司。“我們目前確定的市場范圍為江浙滬三省地級市以上的大中城市,主要是南京、上海、杭州這些地方消費水平較高,距離較近,目前南京就有人上門做代理,每天需要生鮮肉500公斤。”石正君說。
如今,石正君的合作社已獲得國家野生動物馴繁許可證、經營利用許可證、QS食品生產許可證;鴕鳥肉、蛋、活體等獲得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2011年起,合作社連續3年入選省政府優先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名錄庫,2012年獲省科協、省財政廳頒發的“江蘇省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牌匾,被江蘇農牧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選定為“科研實訓就業基地”。2013年,合作社成功申報發明及新型實用專利6項,已獲授權3項。
編輯:岑丹
責編:戚翔
審稿: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