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泰州】?張培基創客團隊的“中國造”
2016年3月,來自山東煙臺的張培基在泰興市城東工業園內,租用一座車間進行永磁驅動設備的試生產。近期,張培基正在園區籌備注冊成立自己的生產企業。
2012年,張培基與兩位志同道合者制造出國內首臺永磁調速器,徹底打破國外壟斷。
“最近國內都在倡導‘大國工匠’腳踏實地、不斷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這是實現‘中國制造’的精神,我將秉承這一精神,致力做一名永磁‘工匠’。”張培基說。
在“磁”吸引下,擔任永磁設備售后“磁”有著神奇的魔力
上世紀90年代,還在上小學的張培基,在一堂自然課上,老師演示的簡易“特斯拉圈”,讓他第一次見識到了“磁”的魔力:一個小金屬環放在電池的正負極上就神奇地轉起來。電池在,磁就在,轉動就在,這一切太神奇了。
帶著對“磁”世界的向往,張培基在報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海洋大學的機械設計和自動化專業。
2008年,張培基進入一家專門進口永磁驅動設備的貿易公司,擔任技術售后。“我要看看永磁設備到底長什么模樣,為什么我們中國就造不了。”
當年8月,張培基第一次為客戶安裝永磁驅動設備:電機的一端接上一盤導體,風機的一端接上一盤永磁,兩者之間就像聯軸器但沒有任何機械接觸,電機啟動后風機竟‘無厘頭’地也跟著轉起來了!更有意思的是隨著導體與磁鐵間的間隙減小,風機的轉速不斷增加……“在風機的轉動中,我仿佛又回到小時候,看到了磁的存在。我一定要制造出中國自己的永磁驅動設備。”張培基暗暗下決心。
售后問題引思考,組建專業研發團隊在長期的售后服務過程中,張培基不僅掌握了永磁驅動設備的技術要領,而且發現了設備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在國外,永磁驅動設備最先應用于軍工方面,改作民用后,由于風機、電機型號以及應用的環境不同,售后問題層出不窮。”張培基說。
2009年至2010年,隨著環保節能概念深入人心,山東一些化工企業開始引進永磁驅動設備,然而設備在安裝運行半年后,摩擦、碰撞乃至燒毀設備的問題不斷涌現。
那段時間,作為售后的張培基一直在各大企業間疲于奔命。2010年,在所在貿易公司的支持下,張培基和其他兩名售后技術人員,組建了一支專門研發永磁驅動設備的創客團隊,這也是當時國內最早的研發團隊。
研發由仿到制,實現永磁設備中國造
最初,由于思維定勢,張培基和他的團隊在研發時著重于主體結構仿制、細節優化方面。
半年后,第一臺仿制改進的永磁驅動產品誕生,并在一家化工企業免費試用。企業試用過后反饋說,除了性能更可靠、節能效果更明顯外,該產品和進口產品沒有什么本質區別,工人檢修安裝依舊特別困難,部分風機上不能直接使用。
對此,張培基意識到,一味的仿制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必須要創新。
由仿到創,并非易事。張培基團隊自籌資金300多萬元,租用了一間60多平方米的小車間,開啟了創新之路。為了節約成本,他專門到各類機械廠,購買廢舊的設備,根據需要拆裝零件,小小的車間堆滿了各式機械零件和實驗設備,這一干就是兩年,兩年間張培基及其團隊僅方案就做了整整22套,試驗產品達到37套。
“那段時間,我們解決了三個最關鍵的制約問題。”張培基說,一是將永磁驅動設備的盤式結構顛覆性地改成了筒式結構,這樣一來,永磁設備更便于安裝進電機、風機,重量也減少了四分之一;二是檢修更簡便,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拆除五六個軸承,只需要拆除一兩個軸承,一個工作日就能完成;三是適用范圍更廣,筒式永磁驅動設備采用嵌入式安裝模式,適合更多風機、電機。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張培基正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產品,目前,大唐電力、華能集團、中石油、陜西銅陵礦業等30多家集團企業已向張培基下了產品訂單。
張培基預測,2017年,他的企業永磁調速器和耦合器產量有望突破千臺,產值達到5000多萬元。
來源: 泰州日報
編輯:岑丹
責編:戚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