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不妨學一學李德仁院士的家訓
是什么讓他留學德國后毅然選擇回國效力?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
是什么讓他毫不猶豫捐出800萬元獎金?
一個好的科學家(要)培養更多的年輕人成才,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是什么讓他85歲高齡仍在科研、教學一線?
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必須用你的一生去做這件事情。
主播說,不妨學一學李德仁院士的家訓
主播說,今天我來說!今天上午,8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開創者之一,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作為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習近平總書記頒發的獎章。這位從泰州姜堰溱潼古鎮走出的科學家,今天成為了“最閃亮”的明星,而他家中傳承了百年的“李氏家訓”也再次引起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良好的家風是照亮一代代后人前行的燈塔。無論是溱潼李氏老宅,還是李德仁武漢的家,都在醒目的位置掛著這幅“李氏家訓”。尤其是前八個字“愛我中華、興我家邦”,為他的科學人生指明了方向。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我們從小就是這樣講的、想的。人民養育了我們,做工作、做研究,應當為中國人做研究,為國家做研究,學成要報效國家,讓國家強大。”
“李氏家訓”只有80個字,卻包含了“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少小勤學”“尊師益友”“和親睦鄰”“造福一方”等內容,奠定了李氏家族“古有三科兩狀元,今有一門三院士”的家風基礎。其中,“一門三院士”指的是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三兄弟。李德仁的弟弟李德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已故堂弟李德群曾是材料成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三院士都有出國留學的經歷,都懷著“學成回國、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為后輩樹立了為人處事的典范。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我跟我弟弟做的一個,利用李德毅人工智能的理論,我們一起帶了一批學生,做空間數據挖掘。李家還有我們的親戚家,(做)院士的還不止我們三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良好的家教家風建設既是家事也是國事,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獲評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李德仁將國家獎勵的800萬元全部捐給了母校武漢大學。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一個好的科學家要培養更多的年輕人成才,這個國家才有希望。我們科學家國家給我們的都待遇很高的,以前得的各種獎,包括省里給的那些獎,我們都把獎金捐出去,來支持對創新人才的培養。”
有人認為,當前的教育已經是一個社會性的過程,教育體系也比較完整,傳統的幾代人混居的大家族逐漸被高樓大廈單元房里的小家庭所取代,再談什么家教家風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其實不然,學校教育再發達,社會教育再先進,只要家庭還存在,經由歷史沉淀的良好家風,其精神內核是不會因為時光流轉而褪色。
泰州市家庭教育發展研究會會長崔昌璽:“家風家訓是影響人才成長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家風如何,不僅決定著子孫后代是否能夠健康成長,也決定著家族的興衰。給子孫留金留銀,不如留一個好家風。”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近年來,從查處的腐敗案件來看,家風敗壞、沒有管好自己的家人,是不少領導干部走向違紀違法、腐敗墮落的重要原因。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不是個人的小事、家庭的私事,而是關系著黨風、連著政風、影響著民風。
泰州市家庭教育發展研究會會長崔昌璽:“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夠注重自身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以身作則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凈做事,就能夠撐起全社會向上向善的好風氣,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當下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更應該聚焦如何培養下一代,讓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非取向。李德仁的母校,泰州姜堰區溱潼中心小學經常組織“紅領巾們”去參觀李家老宅,學習李德仁院士三兄弟“愛我中華、興我家邦”的故事。
姜堰區溱潼中心小學學生朱燕鵬:“李爺爺就像一顆明星,為我們點亮了前進的道路,了解到他種種事跡以后,我明白了只要我們熱愛學習,勇于探索,長大以后就有可能成為像他那樣偉大的科學家。”
有國才有家,家國兩相依,只有把愛國和愛家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愛我中華、興我家邦,是一個無限的奮斗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必須用你的一生去做這件事情。我們‘李氏家訓’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一代代后人。”
今天,就讓我們好好學一學李德仁院士的家訓,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從小立志“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穩人生的第一步!
主創 :孫小平 鄭劍云 聶慶楨 羅茂誠
編輯 :季陽 吳超 葛 俊
- 聯誼|中美師生教育文化交流活動走進泰州2025-02-20
- 三農|麥苗返青生長 多措并舉加強小麥春管2025-02-20
- 訪談|泰州海關:促外貿穩增長 推動“泰州制造”漂洋出海2025-02-19
- 時政|泰州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服務團隊啟動2025-02-19
- 訪談|市商務局:招項目促外貿提消費 為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商務2025-02-18
- 關注|梅蘭芳訪美演出95周年主題國際傳播啟動暨系列郵品首發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