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悅讀?2023梅藝節|徐同華:梅園夜宴圖
朗讀:陳慧
陳慧,播音名曉慧,廣播傳媒中心主持人。十五年從業經歷,多篇作品榮獲省級獎。在蜻蜓FM,以婉約知性的聲音深受聽眾的喜愛。在蜻蜓FM發布的專輯《原來你也在這里》頗受好評,一直占據蜻蜓FM情感頻道top10的位置,累計播放量6.3億。2017年,榮獲“蜻蜓FM年度人氣主播”。
梅園夜宴圖
(標黑文字為朗讀部分)
作者:徐同華
桂 影
月臺旁的一樹桂花在雨中搖曳,尤其的婉媚。
這大概是我來過的最安靜的梅園了,尤其是后院,格外蕭森,城河的光給梅亭、戲臺還有花木罩了一圈光邊,只有一圈光圈,余則黑黯,江郎賦里說的闃寂以思情緒留連,應該就是這么回事。
子夜已然是過去式,三點多算凌晨了。時近中秋,央視國際頻道來泰州拍攝備檔節目,從午后開始一直拍到三更,受邀作為嘉賓的我有些疲倦。梅園我是熟稔的,一年總要來個五六十趟,陪客參觀,雅集票戲,一草一木皆成好友,一聯一刻盡付知聞。夜深了,微微有些寒,導演調光的空當,我走到后院伸了個懶腰,一陣冷香浮來,是新桂,月臺旁有棵桂花樹,記得就在第二個石欄后面。
半夜相看似故人。走到樹下,花枝臨風微微顫著枝頭,黃黃的蕊隱在其間,深吸一口,怎一個芬馨了得?泰城里可以賞桂的地方很多,日涉園的三峰草堂,崇儒祠的樂學堂,都有上百年的桂樹,似水流年,多少欲買桂花同載酒的往事,只是今夜的桂香尤其的特別,濃濃淡淡,影影綽綽,不同尋常,許是賞桂就應該在這深宵夜闌吧,平日里我們未諳而已。
十多年前,為紀念梅大師返鄉演出50周年,葆玖先生應邀回泰,活動之余,我與陸市長陪著他在園子里走了一會。那是一個春天,鳳凰墩上姹紫嫣紅,先生講起他的《游園》與父親的不同,朱傳茗教他的是南派身段,瞬爾又提及梅大師的“南北和”……說這些的時候,仿若就在這棵桂花樹下,午后的陽光過于暖煦,樹下幾許陰涼。
每年一度的泰州梅蘭芳藝術節都在金秋,“我的根在泰州,我是在延續父親難以割舍的家鄉情懷”,葆玖先生生前每次回泰,說得最多的便是這句話,2010年梅藝節開幕式,他引用明人袁凱的詩致辭,“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題作《京師得家書》,一個“家書”道盡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冉冉光陰,彈指一揮,葆玖先生過世八年了。
那個春天沒有桂花,也很馥馥。
秋 聲
給我們的拍攝造成最大困擾的是雨。
秋天的雨淅淅瀝瀝,慢慢的柔柔的,惱人的暑意在其間不經意地褪去。素來我是喜歡秋雨的,納蘭所吟的相逢不語,也曾不期而遇在我的詩箋上。
只是央視來拍的是中秋節目,需要的是銀漢無聲轉玉盤,我們在月下轉朱閣再低綺戶。雨這會變得有些惱人了,拍攝的兩個晚上,一直在下,避在廊檐下,看著滴答滴答落成珠簾,雖說清脆悅耳,卻不成詩意了。
廊的東南是一小片竹林,更多的清脆是雨打竹葉的聲音,寂靜的夜色里,一簇又一簇的青翠葳蕤顯出幾分朦朧,幽深里神秘,疏密有致的細枝攢動,在雨中倒有點楚楚動人了。沿著曲廊走近細看,散散聚聚的竹葉上,綴滿了雨珠,顆顆晶瑩剔透,拍攝燈光的照耀下閃閃爍爍的,發出輕盈的光芒,想起一句唱詞“止不住淚珠兒點點如麻”,《春秋配》里的二黃慢板,正是梅派的經典劇目,應著眼前的光景倒合適。
梅大師的戲里,有很多這樣的雨意。“諸世界好一似輕煙過眼”是《天女散花》,“繁華盡花事了難怨東皇”是《黛玉葬花》,“輕煙送暝”是《太真外傳》,“雨絲風片”是《游園驚夢》,及至大王慷慨悲歌使人淚下,待妾妃歌舞一回聊以解憂如何?美則美矣,了則未了,雨也是這般淅淅瀝瀝得不停,當然只是雨意,梅大師唱腔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講究的是范本之美,始終保持平靜從容的氣度,好處相逢無一言,相看儼然,他是難得嬌怯怯的。我日常票戲都唱老生,偶爾學幾段旦角戲亦宗梅派,幾句“輕移蓮步踏波行”,翩若驚鴻的洛神,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
導演沒有如此眷眷的心情,她比較著急。雨在下,拍攝只能暫停。
央視的編與導都特別認真,我已見識過幾番。即便開拍了,秋夜聽蟲鳴,窸窸窣窣的蟋蟀聲從草尖石塊傳來,還是影響了她!放下監視器,摘下耳機,斂著眉尖搖搖頭,雜音!不行!重拍!
這么好的秋聲,怎么雜了?心里想行動上還是聽指揮,照著一遍又一遍重來。
戲 臺
央視的中秋晚會僅次于春節晚會。秋晚之前播出的“傳奇中國節”之所以能夠到泰州采制節目,倒不是泰州的中秋有什么特別,還是源于梅蘭芳。
泰州,要感恩梅蘭芳。
趙樸初詞云梅郎合受千秋供,對于泰州而言,再怎么紀念梅蘭芳也是不為過的,僅僅一個梅紀館還有一年一度的梅藝節,當然還不夠,當下推進的梅蘭芳藝術中心以及梅蘭芳京劇團的建議,自然是應盡之責。
這次拍攝的主題之一是京劇《嫦娥奔月》,我作為專家,在鏡頭前講述梅大師排演這出戲的掌故。
中秋自有應節戲,比如舊時的《天香慶節》《陰陽河》,《嫦娥奔月》是梅大師初轉的“海島冰輪”。這出戲是他古裝新戲的開始,有著很多的第一次,比如扮相,梅大師從仕女畫中學來的束腰長裙與“呂字”云髻,比如表演,從“抱肚子”到唱做并重的轉變,比如唱腔,南梆子的打破藩籬,還有追光在京劇舞臺的首次使用……1915年的中秋,《嫦娥奔月》在吉祥園首演后,就貼上了梅大師出神入化的標簽。
鏡頭前,我講了一段齊如山,這位“梅黨”要人是《嫦娥奔月》的編劇。梅大師去世后,遠在臺灣的齊如山寫了《我所認識的梅蘭芳》,細數好友謙和、仁慈、自愛、講信用、講氣節的軼事,個中提及編演該戲的過程,從“每次演唱,必賣滿座”的敘談中點出兩人的“道義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月臺上,梅鄉的票友排演了一段,“想嫦娥獨坐寒宮里,這清清冷落有誰知?”頭面、服裝、身段雖不專業,卻也著實投入。梅鄉京劇團的孩子們襄助演出,披上魚鱗甲的三四虞姬,戴上髯口的一群楊六郎,唱起來特別帶勁。雨忽而打斷拍攝進程,延綿至深夜,他們沒有一個散去。
情深一往,這也是梅鄉人的道義。
導演拍得很認真,就著一句“碧玉階前蓮步移”,攝像師反反復復地對著演員的腳,走過來踱過去,拍了半個多小時,還要我跟著解說梅大師臺步的特點。
精益求精,道義在傳承中堅守一份執著。
小 宴
臺上演出《嫦娥奔月》,臺下我與主持人講著梅蘭宴。
這些年與央視合作做過好幾檔節目,回溯泰州的過往,鳳城千年的人和事,梅大師都是主題,“如果有一百個打開泰州的方式,第一個肯定是梅蘭芳”,雖然是我的笑談,卻很由衷。講述文化,要說梅蘭芳,導游園林,要去梅園,吃酒要吃梅蘭春,飲食自然要講梅蘭宴。
八珍玉食,精烹細制,作為江蘇十大主題名宴之一的梅蘭宴約有二十一道菜,還有九道面點和小吃,以淮揚風味為主,講究因材施藝、追求本味與形質兼美,特點是一個清鮮平和,錦鳳還巢、黛玉憐花、霸王別姬、貴妃醉酒……一出戲一道菜,泰州的很多酒樓都會做,各有巧妙不同。這次拍攝請了城河邊的一家茶社,廚師本地人,下午和他交流時,竟是個行家,還能哼幾句原板,說是早年學過大面。這樣的人做梅蘭宴,自然不會很差的。
餐桌就放在月臺前的草坪上,下過幾陣雨,行走其間軟綿綿的,空氣中氤氳著濕潤的氣息,加上舞臺特效的輕煙,倒有幾分廣寒宮的感覺。天女散花是冷菜,用藕、筍、口蘑、鴨肉、湖蝦、牛肉各做成花的模樣,以六道花屏呈現,以前我還沒有見過。主菜做了三道,鳳還巢與斷橋會常見,嫦娥奔月的做法很別致——一個半熟的煎蛋在盤子一角,真切的秋空明月懸,鵪鶉蛋做的兩只玉兔在另一角,廣東菜心配成的桂樹,蛋清溶成的云朵……“人間匹配多和美,薦瓜持酒慶佳期”,如梅大師曲中唱的那般,與美味的悠然心會,面對主持人的頻頻詢問,我只道“妙處難與君說!”
導演讓講梅大師的飲食習慣以及他是怎么過中秋的,侃侃而談之余毋庸贅述,他的不飲酒、不食膩、不吃冷,早已為人熟知,齊如山說梅大師自愛,飲食就是很好的佐證,他在戲劇藝術上的成就和長久的舞臺生命力,與其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密不可分的。
拍到三點多鐘,夜靜更深,已是連續兩個晚上,人且倦而不怠。席上的梅蘭宴早已涼了,這一次的講述終究只是看沒有吃,可心里已然很滿足。
徐同華,泰州人,省作協簽約作家,省劇協會員。著述有中英文版《梅蘭芳》及《說泰》《鳳凰管》《泰州名勝》《稻河舊燕》《海陵廣志》《閑情都幾許》《泰州道教史話》等十余種,主編《海陵八景》《泰州竹枝詞》等。
編輯:李子韻
責編:康希
審核:吳軍
- 關注|全國鐵路單日旅客發送量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2023-10-01
- 國慶|泰州!紅了!2023-10-01
- 最新|10月5日起,再上調!2023-10-01
- 節日|泰州各地開展豐富多彩活動 迎接新中國74周年華誕2023-09-30
- 關注|泰州:盛裝迎國慶 節日氛圍別樣濃2023-09-30
- 項目|長假期間 常泰長江大橋400多名建設者堅守一線2023-09-30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