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多地官宣!這些新大學不建了
有的新大學籌建如火如荼,有的新大學已悄無聲息擱淺。
今年7月,廣東省江門市人民政府發布《江門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在高等教育領域,涉及多所高校校區建設。
通過與2021年發布的《江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比發現,此前提到“籌建廣東華僑職業學院”,并未在本次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及。
廣東華僑職業學院的建設,或暫時難有新進展。
“消失”的新大學
廣東華僑職業學院的“消失”,并非新大學籌建曲折的孤例。在全國各地新大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同時,有多所新大學同樣遭遇叫停、延期。
在建新大學這件事上,整個廣東可謂層層聯動。如今,這一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2022年8月,揭陽市教育局回復網友關于“籌建職教本科院校”的建議時稱,經請示省教育廳,粵東粵西粵北地市已實現公辦本科高校(校區)、高職(高專)院校全覆蓋。后續除省委省政府重大發展戰略統籌謀劃部署外,原則上不受理粵東粵西粵北地市政府提出的公辦高等學校設置事項。”此前被列入建設計劃的普寧大學、湛江大學、汕頭健康護理職業學院、揭陽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等許多新大學,迎來未知的變數。
2020年7月,教育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的意見》,提出“支持培黎職業學院與新西蘭合作籌建中新應用技術大學”。但當時由于培黎職業學院辦學時間較短,尚未達到優質高職院校要求,暫不符合教育部“十四五”高校設置要求。因此,中新應用技術大學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重重把關下,受區域高等教育布局、經濟發展、土地規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襁褓中的“新大學”,籌建之路注定不好走。
多地“不再增設新大學”
2022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數跌破千萬大關,出現人口負增長,教育體系首當其沖。
“對于不少學校而言,生源危機將逐步來臨,部分高校未來將面臨被撤銷的命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
在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長懷進鵬也為高校未來發展繪制了路線圖:“要深刻認識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結構和資源配置調整的緊迫要求”。提質取代增量,成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的必由之路。
在“雙一流”建設有力推進、帶動一流大學體系加快構建的當下,河南省、廣東省、山西省、山東省、黑龍江省等眾多省市明確:原則上不再增設新的普通高等學校。
陜西省在發布《關于做好陜西省“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時提出,通過資源整合等方式,設置質量高、特色強、規模適度的普通本科高校。今年7月26日,陜西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陜西省2023年度第二批擬申報設置本科學校名單的公示》顯示,擬整合省內戲劇教育資源設立西安戲劇學院,則是對優化省內高校存量的一次落實。
河南省在教育部多年來支持下,多次發力整合高校資源,提高教育質量。《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提出,整合優質資源,組建新型研究型理工科大學、行業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型大學。2022年11月,由中國一冶承建的南陽張仲景國醫大學復建項目六大學院主體結構全部封頂,項目建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張仲景國醫大學在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國藥學院、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建立,成為河南通過資源整合、提升區域內高等教育資源競爭力的重要縮影。除張仲景國醫大學外,河南電子科技大學、河南交通大學、河南戲劇學院等一批高校,也將以資源整合的方式籌建。
“不缺大學,缺好大學”
多省不約而同提出的“不再增設新大學”,受到廣泛贊同,許多網友表示,“現在不缺大學,缺的只是好大學”、“把現有大學辦好,沒有必要再鋪新的攤子”。
中共中央、國務院此前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2035年教育的主要發展目標之一是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同時,文件中強調,要分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由此可見,發展高等教育更加重視內涵和質量。
雖然,每個地區都期待更多的新大學,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并能夠滿足眾多學子“家門口上大學”的愿望。但是新建大學解決的可能是很多城市在科研與高教資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問題。大學規模擴張不代表實力的迅速提升,至于對經濟、社會與區域發展的回報則更應該持長期、理性的態度。
來源:公眾號“軟科”整合整理自教育部、光明網、澎湃新聞、各高校官網
編輯:錢宇璇
責編:趙倩倩
審核:戚翔 聞棟
- 突發|5.5級強震!房倒人傷!2023-08-06
- 聚焦|泰州:傳承與創新并進 老字號煥發新活力2023-08-05
- 關注|市委六屆六次全會報告解讀之四:著力建設文化強市2023-08-05
- 關注|2023“海陵好人節”暨“紅粟文化節”開幕2023-08-05
- 速看|大學生暑期實踐走進基層2023-08-05
- 項目|張靖皋長江大橋中引橋建設有序推進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