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時代先鋒”李德劍:一片癡情守“糧心” 拋荒地變身“致富田”
近日
江蘇衛視《時代新先鋒》欄目專題
聚焦來自泰州興化的全國勞模
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李德劍
一片癡情守“糧心” 拋荒地變身“致富田”
↓↓↓
(點擊查看視頻)
在泰州興化市的釣魚鎮,有一位種糧大戶,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推廣農業新技術,讓更多的村名吃上“科技飯”。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昔日一千三百畝的拋荒地,變成了致富田,創下全省乃至全國多項紀錄。今天的時代先鋒,就讓我們走進水鄉興化,來認識這位全國勞模,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李德劍。
隨著氣溫逐漸回升,小麥進入了田間管理關鍵期。一大早,李德劍就來到興化市釣魚鎮雙超鴨田稻米專業合作社,組織工人對1300畝麥田開展除草作業。雖然已年近七旬,李德劍對腳下這片土地仍然有著深厚的感情。
自1976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算起,李德劍已經在土地上耕耘了47年。上世紀九十年代,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進城務工,看著大片糧田無人耕種,他心痛不已,于是將當時周邊三個村的1260畝“拋荒田”接過來種植。土地面積大,又過于分散,南北間隔20多公里,李德劍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安排農活,隨后還要到農技站指導服務。由于睡眠嚴重不足,當時往來三個村之間的掛槳船,成為李德劍補覺的場所。
那個時候,插秧、收割都是靠人工,可村里的勞動力非常難找。李德劍帶領農技站工作人員創新摸索出一套 “麥套稻”種植方法,麥子還在長,稻種已經下田了,省去了旋耕整地的工序,有效解決了人工栽秧的難題。1260畝“拋荒田”耕種三年,李德劍累計向國家出售商品糧560多萬斤。
興化市釣魚鎮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國林說:“產量有了,大家種田的積極性就高了。在李德劍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新農人也回到家鄉,發揮年輕人的知識和創新優勢,讓更多農民吃上‘科技飯’。”
長期與莊稼打交道的李德劍明白,增產增收是農民最大的心愿。2004年,李德劍參與負責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篩選適合高產創建種植的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攻關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2009年水稻萬畝高產創建被省農委確定為“省長指揮方”,連續多年實現全省水稻萬畝創建產量第一。
劉國林告訴記者,當年水稻產量達到900多公斤,首次創造了稻麥兩熟條件下水稻單產的全國紀錄。
一排排收割機,一架架無人機,科技讓種田變得更加高效。李德劍又開始了新的追求。他成立了雙超鴨田稻米專業合作社,流轉300畝農田,以稻鴨共作的模式試種有機水稻,讓大家不僅 “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從種植方式,到土壤改良,從稻鴨數量,到肥料配比,李德劍和社員們沒日沒夜地鉆研業務。經過多年的持續堅守,雙超鴨田稻米合作社種植基地被權威機構認證為“有機產品種植基地”,所產大米認證為“有機產品”。目前,合作社年銷售收入達280萬元,純收入50萬元。
興化市釣魚鎮雙超鴨田稻米專業合作社社長李德劍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下一步我將盡我所能,示范種植新品種、新技術,嘗試新的耕種模式和銷售模式,帶動更多的鄉親群眾增收致富,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來源:荔枝新聞
供稿:泰州臺 興化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徐群薪
責編:趙倩倩
審核:戚翔 聞棟
- 提醒|明天,泰州這些小區將停水!2023-03-15
- 關注|8輛重卡齊頭并進!今天,姜堰南繞城快速化項目現場……2023-03-15
- 關注|張靖皋長江大橋沉井鋼殼拼裝完成 為國內公路橋梁最大沉井2023-03-15
- 主播悅讀|楊馨雨:鮮 活2023-03-15
- 出行|泰州客運集團將開通清明祭掃專線2023-03-15
- 出行|公交9路、37路、901路夜線路走向臨時調整2023-03-15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